技术文章更多>>
- 岩样驱替实验的5种主流方法:稳态、非稳态与微观可视化对比
- 点击次数:18 更新时间:2025-09-16
- 岩样驱替实验是研究多相流体(如油-水、气-水)在岩石孔隙中运移规律的核心手段,其主流方法可分为稳态法、非稳态法、微观可视化法、高温高压法及化学驱法,不同方法在原理、适用场景与数据获取上各具特色。
一、稳态法:平衡状态下的精确参数获取
稳态法通过缓慢驱替使岩样达到多相流体饱和度稳定状态(如油、水饱和度不再随时间变化),直接测量各相流速与压力梯度,进而计算相对渗透率与毛细管压力。其核心优势是数据精度高(相对渗透率曲线可靠),能反映平衡条件下的真实流体行为;但实验周期长(需数小时至数天),仅适用于均质岩样或简单两相体系。典型应用于中高渗透率储层(如常规砂岩)的基础参数标定。
二、非稳态法:动态过程的快速模拟
非稳态法通过快速改变驱替条件(如突然注入水或气),监测岩样出口端流体饱和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如含水率上升曲线),结合数学模型反推相对渗透率与驱替效率。该方法实验效率高(数小时内完成)、适用于非均质岩样,但数据解析依赖模型假设(如毛细管压力滞后效应可能被忽略)。常用于油田开发方案优化中剩余油分布的快速预测。
三、微观可视化法:孔隙尺度的流体行为观测
微观可视化法通过微模型(如硅基微通道、真实岩心薄片)或微CT扫描,在显微镜或CT设备下直接观察驱替过程中流体的界面移动、残余油分布及孔隙填充状态。其优势是能揭示微观机制(如毛细管力束缚、喉道堵塞),但受限于微模型与真实岩心的结构差异,且设备成本高。主要用于机理研究(如化学驱的界面作用)或非常规储层(如页岩)的孔隙结构分析。
四、高温高压法:模拟深层储层条件
通过耐压耐温反应釜(压力可达100MPa,温度200℃以上),模拟深层油气藏的高压高温环境,研究超临界CO₂、高温蒸汽等特殊流体的驱替行为。该方法解决了常规实验与地下条件失真的问题,但设备复杂、操作风险高,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储层(如深海油藏、超深层页岩气)的适应性评价。
五、化学驱法:药剂作用的实验验证
针对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等三次采油技术,通过向驱替液中添加化学药剂,监测其对流体黏度、界面张力及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该方法需精确控制药剂浓度与注入顺序,数据可用于优化化学驱配方,但受限于药剂与岩样的反应复杂性,多与稳态/非稳态法结合使用。
这五种方法从宏观平衡到微观动态、从常规条件到异常环境,共同构成了岩样驱替实验的技术体系,为油气高效开发提供了从机理到参数的全链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