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更多>>
- 核磁共振是如何产生的?
- 点击次数:4417 更新时间:2015-07-13
- 静磁场中,磁性核存在不同能级。用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样品,核会吸收电磁波进行能级间的跃迁,此即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指频率在60兆赫以上(波长在纳米级)的低能量电磁波与物质 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核磁共振的能量较大,故当它照射到分子上时,会引起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跃迁。红外光的能量较低,它只能引起分子中成键原子核间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核磁共振波的能量更低,它产生是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原子核除了具有电荷和质量外,约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具有自旋。由于原子核是带电荷的粒子,旋转时即产生一小磁场。这些原子核的能量在强磁场中将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子化能级。当适当波长的电磁辐射照射这些在磁场中的核时,原子核便在这些磁诱导能级之间发生跃迁,并产生强弱不同的吸收讯号。核磁共振仪主要由磁体、谱仪、探头和工作站四部分组成。磁体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目前商业核磁已经能够提高900MHZ的*磁场。谱仪用于供给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试样管安放在试样探头中可使试样管固定在磁场中某一确定的位置。接受线圈和传送线圈也安装在试样探头中,以保证试样相对于这些组件的位置不变。试样探头还装有气动涡轮,能使试样管绕其轴迅速旋转,以减少磁场不均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