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更多>>
-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 点击次数:2807 更新时间:2015-07-13
-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zui早认识。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现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zui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1964年后,核磁共振谱仪经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一是磁场超导化;其二是脉冲傅立叶变换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灵敏度,同时谱仪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1964年美国Varia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台超导磁场的核磁共振谱仪(HR—200型, 200MHZ,场强4·74T)。2004年布鲁克Biospin公司推出了*款用于核磁共振领域的900MHz主动屏蔽式超导核磁共振磁体产品—900US2TMmagnet,是当时zui高场强的主动屏蔽式磁体产品。2002年北京大学安装成功的由世界zui大的波谱磁体生产厂家布鲁克公司提供的中国*800MHz核磁共振仪*国内超高场谱仪的空白,也使北大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超高场新用户。